萨本栋先生,著名电机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
萨本栋先生1902年7月24日出生,福建闽侯人。少年时在福州求学,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成绩优异。1922年赴美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4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伍斯特工学院,次年获电机工程学士,旋即转习物理学,1927年获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之后,被聘为伍斯特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公司工程师。萨本栋先生1947年起兼任中央大学电机系(现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讲座教授,讲授交流电机课程,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留学归国志
1928年萨本栋先生应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叶企荪先生之聘,回国任物理系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以及研究生课程电路理论与向量分析等,并从事电路和无线电方面科研工作。他认真教学,自编教材,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及《普通物理学实验》两本教材,在国内流行使用十多年。他在清华任教九年中,在电路分析、电机工程及真空管性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撰写了十多篇论文,深得物理学界前辈推崇,并由此被清华大学教授会推选为评议员。
1937年3月,萨本栋载誉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5年9月,萨本栋先生应邀任美国俄亥俄大学电机系客座教授。1936年8月,他将所讲授的应用并矢方法解决电路计算和分析问题的内容加以总结,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电工理论界强烈反响,被认为是电机工程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该文获美国“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誉奖”。在此基础上,他又用英文写成一本专著《并矢电路分析》。这是一本新理论杰作,是“数学、物理、电机三角地带”新著,属新开拓的前沿性基础理论著作。该书一出版,即被选入国际电工丛书,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并被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接纳为外籍会员。
二 在厦门大学担任校长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7月6日,萨本栋先生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不久,战火燃烧到祖国东南沿海,8月旅厦日侨撤退,9月3日日本侵略军炮弹和炸弹落至厦门市,厦门大学受到严重威胁。学校领导决定将学校搬迁至闽粤赣交界山城长汀,12月开始搬迁。1938年1月17日在长汀复课。在萨本栋校长的组织领导下,校务蒸蒸日上,形成了勤奋、朴实、严谨、和睦的好风气,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我国东南地区唯一最高学府、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外宾来校参观者日益增多。
1940年11月,陈嘉庚(右)与萨本栋(左)合影于长汀
抗战时期,萨本栋教授在厦大治校八年,含辛茹苦,成绩卓著,主要为:①率全校师生急迁闽西山区长汀,开学所需图书、仪器、文件、标本,均安全转移,迅速复课。②亲自规划,监督营造新校,学校范围扩充,学生人数倍增。③力肩教学重担,所授课程门数多、分量重,甚于一般教授,增设土木、机电、航空三系,延聘国内知名学者,苦心经营,造就人才,促其成长。④注意学生品德教育,确保校内安定秩序。⑤悉心治校,严于律己,勤政之余,继以力学,生活艰苦,奉如常人。为纪念萨本栋担任校长八年的巨大功绩,当时政府授予其三等景星勋章,厦大在他刚调离后,于1946年设立了“萨本栋奖学金”以志纪念。
三 英美交流和在中央研究院
1944年6月,萨本栋先生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再度赴美讲学,在一些大学先后做了多场报告,其中有关交流电机学问题的讲授最具特色。当时他首先提出用标幺值系统来分析交流电机,引起电工学界强烈反响。不久,他根据在厦门大学讲授电机学所积累的资料和在斯坦福大学授课的新材料,用英文撰写了专著《交流电机基础》,提出许多新的论点和论据,受到英、美各国科学界高度评价,被誉为物理学、电机学巨著。
接着受到学术界邀请,萨本栋先生于1945年5月赶赴英国,进行短期讲学,受到英国科技界高度赞誉。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他由伦敦回到重庆。在美讲学期间,他多次提出辞去厦大校长职务。回国后,他应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之聘担任该院总干事,领导了全院迁回南京的各项工作。
1940年到1948年,他还兼任中央研究院当然评议员,评议会人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194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董事。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1932~1937年就首任学会秘书兼会计。1932年出版了《物理学名词汇》,为此后的物理学名词工作作出了奠基性重要贡献。1942年后,他又担任学报委员会委员,1945~1947年任学会副理事长。
萨本栋《交流电机基础》
四 在中央大学电机系教学
萨本栋先生在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多年,1947年起兼任中央大学电机系(现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讲座教授,讲授交流电机课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大学从重庆迁回南京。1947年暑假后开学,中大电机系36级同学听说本学期交流电机课程由萨本栋先生讲授,无不喜出望外,又开心又兴奋。萨先生是一位著名电机学家、物理学家,又是社会名人,同学感到有机会亲聆教诲,时常接触,不胜荣幸。
同学和萨先生接触时间不长,但萨先生给人的印象很深,他的音容时隔很久,仍清楚记得。当时他还不到五十岁,已有老相。但说话很精神,一口典型福建普通话,而讲英语却比说普通话更准确。讲课极有条理,逻辑性强,不讲闲话、废话,不浪费时间。讲解深入浅出,概念清晰,容易理解,完全没有大科学家高深莫测的感觉。
给同学印象最深的还有他的创造性的自编教科书《交流电机基础》。该书自1946年在美国出版,36级可能是他用来在中国教学的第一班学生(1945年,他曾用油印手稿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讲过该课)。正如在该书前言中所写,也是萨先生在讲课时经常强调的,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交流电机课本的思路,把读者对象重点放在运行人员,而不是设计工程师。这样就引出一系列论点。这些教学思路和观点对学生今后工作确实产生了深远有益的影响,许多从事与电机工程有关工作的人员,大多是“运用”电机,而不是“设计”电机。老师给学生印刻的简明、清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用。
萨先生在序言中还婉转地说,不少内容“虽非完全原创,却也是非正统的”。他还更谦虚地引用中国谚语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他自信“他的创新观点如能引起争论,他写这本书也就没有白费了”。
他还强调主要运用电路观点来解释电机理论,而将磁路观点放在次要位置,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思路的具体体现,将有利于高效率培养工业实用人才。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科技、工业都落后,许多科技人员能够从事实践的社会环境较差,不少留学归来人员只好偏理论,轻实践。萨先生当时能够以创新精神,提出教学新思路,崇尚实用,使学生受益匪浅。现在科教兴国已定为国策,创新是关键,缅怀前辈先进思路,实在值得纪念学习。 萨本栋先生作风平易近人,和学生谈话也很亲切,而且关心爱护备至,令人敬佩。
1946年萨本栋先生回国,就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五 学术贡献和对后人的影响
由于萨本栋先生在抗战艰苦岁月,为了厦门大学的建设“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健康,且延误诊治,于1948年年底病情恶化,赶赴美国治疗,1949年1月31日病逝于美国,终年47岁。
萨本栋先生的科学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并矢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问题;二是关于真空管的性质和效能问题。尤其是第一个方面的研究,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受到国际高度重视。
综观萨本栋先生一生,品德高尚,教书育人,造诣高深,贡献突出,堪称一代宗师,天若假年,必有更大成就,其为人、治学、做事实属楷模,诚令后人永世不忘。
萨本栋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仪式
作者:朱效章、周鹗。本文原载于《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选用时有修改,图片来源:公众号“美洲厦大人”、《中国教育报》、百度网。
修订:王玉荣
复审:顾 伟